运动通过调节昼夜节律、减轻压力以及增强褪黑激素分泌和自主神经平衡等生理功能,改善睡眠质量并帮助治疗睡眠障碍。
在近期发表在期刊《npj Biological Timing and Sleep》的一篇综述文章中,研究人员总结了关于“结构化体育活动”(即运动)如何改善睡眠质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既涵盖睡眠障碍患者,也包括健康人群。文章指出,运动对睡眠的影响受多种因素调节,包括个体年龄、性别、体能水平,以及运动的类型、时间和强度。
运动类型
运动泛指任何重复性、有计划、结构化的身体活动。有氧运动涉及调动身体大肌群的活动,会提高心率和耗氧量,例如游泳、骑自行车和健走。
有氧运动能改善心血管健康,而无氧运动(如短跑和力量训练)则能增强肌肉力量和体积。拉伸运动旨在提高关节活动范围,但其能否预防损伤的研究结论尚不一致。
动态运动(如关节活动)的长期健康益处包括改善血流和降低血压;而静态运动(如肌肉静力收缩)虽会显著升高血压,但能逐步增强力量。文章指出,不同类型的运动对睡眠的影响各异,其中以有氧运动对睡眠质量的提升最为显著。
运动的益处
运动对控制体重至关重要,它通过消耗热量并平衡能量收支,防止体重过度增长并支持减重。运动还能降低糖尿病、高血压和抑郁症的风险,改善心血管健康,促进心脏恢复能力,并降低静息心率。
除生理益处外,运动还可提升情绪和精力。它通过促进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组织来提高能量水平,同时通过缓解压力、增强放松感(尤其是进行个人喜爱的活动时)改善情绪。研究表明,运动可降低与睡眠障碍相关的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并增加调节睡眠周期的褪黑激素。
缺乏运动与糖尿病、癌症和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这些疾病已成为全球主要致死原因。
运动如何改善睡眠
对健康人群而言,运动可提高“睡眠效率”(即实际睡眠时间占卧床总时间的比例)。
具体而言,睡前4-8小时内进行运动可减少夜间清醒次数并缩短入睡时间。但文章强调,睡前4小时内运动可能延迟褪黑激素分泌并升高体温,反而影响入睡。长期规律运动还能提升整体睡眠质量并延长睡眠时长。
运动通过改善“睡眠卫生”(即促进良好睡眠的习惯)稳定睡眠-觉醒周期,并调节昼夜节律。由于运动本身是一种“时间给予者”(zeitgeber,即影响生物钟的外部因素),它可帮助重置因轮班工作或时差导致的昼夜节律紊乱。
运动还能通过减压和改善情绪间接促进睡眠。规律运动可降低压力、抑郁和焦虑水平,通过减缓心率使身体平静,从而助眠。此外,运动可调节皮质醇和褪黑激素等与睡眠模式相关的激素水平。
治疗睡眠相关障碍
研究表明,运动对缓解睡眠障碍有显著效果。其心理益处包括减轻与睡眠障碍相关的情绪压力和焦虑,还能改善睡眠呼吸问题及自主神经与激素失衡。
针对具体病症:
失眠症患者可通过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缩短入睡时间、减少夜间清醒时长并提升整体睡眠质量。研究建议结合睡眠卫生干预(如固定就寝时间、睡前避免兴奋性物质)以增强效果。
不宁腿综合征(RLS)(一种引发腿部不可控运动冲动的神经疾病)患者的有氧运动可减轻腿部酸痛、刺痛等症状,可能与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肌肉功能有关。
睡眠呼吸暂停(睡眠中反复呼吸中断)患者可通过运动结合减重降低病情严重程度,并改善日间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未显著减重,规律运动仍能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和减轻炎症缓解症状。
研究结论
尽管现有研究证实了运动与睡眠的积极关联,但作者提出了应用方向与未来研究建议:
需长期研究不同时长、强度及类型的运动对睡眠模式的影响;
纳入多样化人群以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
深入探索运动影响睡眠的分子机制(如对脑功能及免疫反应的作用);
运动员群体需将个性化睡眠监测纳入训练计划以优化恢复与表现;
推广运动作为非药物干预手段,但需为不同年龄层提供明确的强度、频率及时间指导;
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需综合考虑个体年龄、体能及现有睡眠问题以最大化效益。
研究者强调,运动对慢性睡眠障碍患者的生理机制仍需更多探索,未来应系统性解析运动如何通过分子层面调节睡眠质量与昼夜节律。
期刊参考
Korkutata, A., Korkutata, M., & Lazarus, M. (2025). The impact of exercise on sleep and sleep disorders. Npj Biological Timing and Sleep, 2(1), 1-10.
DOI: 10.1038/s44323-024-00018-w,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323-024-00018-w
延展阅读
全球心力衰竭负担:流行率、发病率和风险因素
夜猫子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