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前的预警成真?研究者担忧黄热病可能突破历史疫区,对亚太地区及全球数十亿人构成空前威胁。
20 世纪初,夏威夷通过隔离措施成功阻止了来自南美洲的感染船只引发的黄热病疫情,证明了前瞻性公共卫生行动的有效性。
近日发表在期刊《npj Viruses》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全球趋势——包括史无前例的城市化、国际旅行激增以及蚊子栖息地扩张——正大幅增加黄热病毒(YFV)地理传播的可能性。
研究背景
黄热病由黄热病毒引发,是一种人类和部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与其他蚊媒疾病不同,感染黄热病毒的人类会出现高病毒血症,成为高效扩增宿主,使病毒通过蚊子在人际间传播。这使得黄热病毒尤其容易引发城市疫情,因为感染者能有效感染叮咬他们的蚊子。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是主要的城市传播媒介,这种蚊子嗜吸人血且高度适应人类环境。
黄热病毒和埃及伊蚊均起源于非洲森林,并于 17 世纪或更早通过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传入美洲。北美殖民时期,加勒比商船将黄热病蚊子带入美国东部沿海港口城市。船上可能发生黄热病毒传播,进而引发隔离措施。
一旦某地区被埃及伊蚊占据,黄热病毒感染便会紧随其后,导致过去三个世纪中的多次疫情。1930 年代有效疫苗的研发及西半球埃及伊蚊的根除,最终使美洲的黄热病毒传播得以终止。然而,在美洲热带雨林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森林冠层中,非人灵长类与丛林蚊子之间的地方性动物传播循环仍在持续。
近年来,非洲再次出现人类活动加剧的城市黄热病疫情。疫情重现的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人口增长、疫苗覆盖率不足及蚊控措施失效有关。研究指出,2016 至 2023 年间,非洲和美洲均出现黄热病毒从丛林循环向人类“溢出”的案例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地理扩散的担忧。
历史上的美国疫情,如 1793 年费城大流行(导致 10% 人口死亡),永久改变了社会行为,影响了城市规划与疾病应对策略。
该论文发表正值流行病学家 H.R. Carter 关于黄热病可能入侵亚太地区预警的 100 周年。作者强调,Carter 当年的许多担忧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迫。
值得注意的是,亚洲迄今尚未出现黄热病毒传播。但研究表明,黄热病毒向亚太地区扩散的可能性存在。论文强调,亚太地区超过 20 亿易感人群生活在埃及伊蚊肆虐区域,且对黄热病毒缺乏天然群体免疫。这一风险在 18-19 世纪已被认知,但因地理阻隔被认为可能性较低。然而,1903 年埃及伊蚊被确认为黄热病毒传播媒介后,亚洲的威胁再次凸显。本研究重新评估了亚太地区的黄热病风险。
当前黄热病风险
美国于 1962 年启动埃及伊蚊根除计划,但因无同类政策国家的反复输入,七年后计划终止。与此同时,美洲残存的蚊子避难地逐渐导致重新扩散,这一过程持续至今。
黄热病的“外潜伏期”(蚊子叮咬感染者后需 10 天才能传播病毒)于 1898 年被首次记录,重塑了疫情控制策略。
全球趋势——包括人口增长、城市化、超大城市崛起、快速交通、贸易全球化及携带黄热病毒蚊子的扩张——正推动黄热病死灰复燃。例如,2019年全球航空旅客超 40 亿人次,2016 年研究显示,6000 万未接种疫苗者往返于黄热病流行国与埃及伊蚊肆虐区。未接种者的流动增加了黄热病毒传入非流行国的风险。
此外,若黄热病毒传入易感国家,早期可能被误诊为登革热。由于轻症或早期黄热病症状与其他黄病毒(如登革热)相似,且交叉免疫反应干扰实验室诊断,误诊风险极高。不过,部分缓解因素存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消除黄热病流行”计划致力于提高疫苗覆盖率;重症黄热病症状明显且易诊断。
旅行史也可引发对黄热病的警惕,输入病例可能被较早识别。但研究警告,多数埃及伊蚊肆虐国家缺乏有效控蚊、快速分发疫苗或应对病例激增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因此,非流行国一旦暴发大规模黄热病疫情,可能引发混乱。论文明确指出,高致死率、出血症状与疫苗短缺的叠加效应可能迅速压垮卫生系统。
疫情扩散之谜
核心问题在于:为何亚太和美洲热带城市尚未暴发黄热病疫情?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和登革热的全球流行已表明,黄热病毒传播的流行病学条件近乎完美。文章将此称为“未解之谜”,认为厘清原因有助于设计预防措施。
可能的解释包括:寨卡、登革热等黄病毒的交叉免疫保护;人口与地理障碍;黄热病毒谱系未适应“蚊-人”城市循环;高风险地区蚊控有效;监测与快速响应机制完善;埃及伊蚊密度差异;宿主-媒介传播能力差异;或单纯运气。文章特别指出,登革热流行区人群可能因交叉免疫降低疾病严重性或抑制传播,但这一假说仍需人类数据验证。
防控措施
巴西 1938 年通过入户喷洒杀虫剂根除埃及伊蚊,但 1970 年代因资金中断计划崩溃,导致该蚊全球卷土重来。
有效防控黄热病需更多关于黄热病毒流行病学、生物学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同时加强监测并改进防控工具。尽管高效安全的黄热病疫苗已存在,但其供应有限,需大幅扩产。研究指出,当前基于鸡蛋的疫苗生产技术难以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扩产,导致疫情期间短缺。
此外,尽管新型蚊控工具前景可期,但尚无能在紧急或长期大规模应用中有效控蚊的方案。公共卫生体系需建设针对伊蚊相关病毒性疾病的能力。文章强调,亟需研发新疫苗平台、可持续蚊控策略、抗病毒药物及监测技术,并将疫苗接种与媒介控制结合。因此,成功遏制黄热病需在热带城市开展大规模能力建设与研究。
研究结论
总结而言,一个世纪前关于黄热病毒可能入侵亚太的担忧至今仍紧迫,且当前风险更高。作者明确警告,若黄热病大流行在当今世界暴发,其远高于新冠肺炎的致死率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全球卫生危机。2025 年的风险因社会、流行病学与生态条件对黄热病毒传播的高度适宜性进一步加剧,且引发风险的全球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
期刊参考
Gubler DJ, Hanley KA, Monath TP, et al. Yellow Jack: a modern threat to Asia-Pacific countries? npj Viruses, 2025, DOI: 10.1038/s44298-024-00079-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98-024-00079-5
延展阅读
致命病毒冲破亚马逊!基因重配+人类活动引爆全球危机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登革热疫情的全球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