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中国标志性地方菜肴的炎症潜力——辛辣的川菜或能缓解炎症,而较甜的南方菜系可能加剧炎症。
近期发表在《BMC Nutrition》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评估了中国主要菜系的食材、膳食炎症指数(DII)及食物成分。
中国菜系色香味俱佳。其演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当地气候、生物群落、文化背景、农业资源,以及贸易、技术和探索的发展。中国八大菜系包括徽菜、湘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川菜和鲁菜。
几乎所有人类疾病都与生活方式和饮食相关。尽管人们对不同菜系的健康影响知之甚少,但多种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地区间差异显著。因此,全面理解菜系需要了解食材、营养与能量含量,以及与健康或疾病相关的指标。
关于研究
沿海与内陆饮食对比:福建和浙江的沿海地理位置与更多水产食物使用相关,增加了内陆菜系(如徽菜)中缺乏的 ω-3 脂肪酸。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八大中国菜系的DII、主要营养素和能量含量。他们收集了每道菜的食材信息,包括重量、名称及生鲜损耗,并将食材分为26类食物组,估算其用量和使用频率。
研究使用《中国食物成分表》(CFCTs)计算每道菜的营养素和能量含量,并将菜肴分为抗炎类(膳食炎症指数 < 0)、中性类(膳食炎症指数 = 0)和促炎类(膳食炎症指数 > 0)。由于 CFCTs 缺乏部分食物的数据,研究还参考了《日本食品标准成分表》及已发表的文献作为补充。
营养和能量含量按重量(标准每 100 克菜品)和能量(每道菜 2056 千卡当量)分别标准化。膳食炎症指数基于日均食物摄入量计算,并采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 H 检验分析菜系间的差异。同时,基于宏量营养素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区分不同菜品集群。
研究结果
隐藏的糖分:江苏和浙江菜系偏好甜味菜肴(以游离糖含量突出),可能解释其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和中等膳食炎症指数评分。
研究共分析了代表八大菜系的 980 道菜品。各菜系最常用的食材类别相似,包括:1)调味料,2)葱姜蒜,3)禽类,4)植物油,5)料酒,6)淀粉类食物,7)水产,8)蛋类,9)动物脂肪,10)畜肉,11)非叶类蔬菜。调味料在所有菜系中使用频率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菜系使用动物脂肪远多于植物脂肪。江苏菜系的游离糖用量居首,浙菜次之。川菜每 100 克菜品的脂肪和能量含量最高,闽菜最低。此外,川菜碳水含量最低,浙菜则最高。
川菜的膳食纤维、硫胺素、维生素B6、维生素E 和 β-胡萝卜素含量显著更高;鲁菜的烟酸、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B6、C含量最低。胆固醇和蛋白质水平在各菜系间差异显著。按能量当量计算,川菜的膳食纤维、维生素C和总脂肪含量最高,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2 和 D、烟酸、胆固醇及叶酸含量最低。
香料驱动营养:川菜频繁使用富含辣椒素(具有抗炎作用)的辣椒,可能解释其高脂肪却低膳食炎症指数的现象。
相比之下,闽菜的维生素D、叶酸、维生素B12、碳水化合物和核黄素含量最高,脂肪含量最低。徽菜的维生素E和膳食纤维最低,但蛋白质、维生素A、烟酸和硫胺素最高。各菜系的膳食炎症指数差异显著:川菜膳食炎症指数最低,徽菜最高,且所有菜品膳食炎症指数均不为0。
聚类分析显示,按能量当量可分为“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蛋白质”两类集群。川菜的高脂肪-蛋白质占比最高,徽菜最低。
有趣的是,口味浓郁的菜系(如川菜)可能比清淡菜系提供更多抗炎益处,挑战了传统饮食观念。尽管川菜脂肪含量高,但其高膳食纤维可能抵消了膳食炎症指数的负面影响。
研究结论
总体而言,中国主要菜系的食材选择、能量和营养成分差异显著。川菜的脂肪、能量、β-胡萝卜素和膳食纤维含量较高,闽菜和浙菜富含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徽菜的促炎类菜品占比最高(其次是闽菜),川菜最低。此外,川菜的高脂肪-蛋白质菜品比例居首,与普遍认知相反。
研究者提醒,将膳食炎症指数应用于中国饮食存在局限性,包括部分食物成分数据缺失及烹饪传统差异。他们还指出,菜品的复杂性和个体烹饪差异意味着对菜系的概括需谨慎。
期刊参考
Zhao W, Jia Z, Shi H. Nutrition and dietary inflammatory indices of the eight major cuisines of China. BMC Nutrition, 2025, DOI: 10.1186/s40795-025-00999-2, https://bmcnutr.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795-025-00999-2
延展阅读
红葡萄酒更健康?最新研究打脸:两种酒致癌风险无差别!但白葡萄酒竟多一个致命隐患!
每天一把坚果能预防认知衰退吗?